欢迎访问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060”双碳战略协同创新专家工作站!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 全国河口流域生态环境大会网站

组织框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组织框架  主任

主任

洪华生,女,汉族,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福建南安,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1980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84年美国罗得岛大学海洋研究生院毕业,获海洋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历任厦门大学海洋系讲师、副教授,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福建省海洋环境科学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


主要研究成果

洪华生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岸地区可持续发展及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她在这一交叉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7-8月,她成功主持了首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参加学习的121名学员涵盖了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的37个专业,来自美国、英国、香港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及各相关部门的著名专家学者应邀授课,使国家环保后备人才得以拓宽基础,了解前沿,联系实际,促进交流。她共培养研究生28人,指导博士后4人。近年来,洪华生参加国际会议40多次。1985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60余篇,专著3部,研究报告4份,被SCI文章引用80多次。1992年以来共主持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UNDP、欧共体和CIDA自主项目3项,港台合作项目4项。目前她主持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公众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由加、中、越37所高校共同参与。


主要获奖情况

洪华生教授是我国第一位归国的海洋学女博士,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学术带头人。她思想活跃,不断开拓进取,1980年代初率先攻克海水中超痕量不同形态铁的现场测定难关,发现海水表层二价铁昼夜变化规律,代表作成为海洋铁研究的经典文献。开拓我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这一交叉新学科。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她率先开展我国东南沿海河口-近海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1995年最先证实维多利亚港POPs主要来自香港本地而非珠江口,解决了当时广受争议的POPs污染来源问题。她定量分析九龙江流域农业活动对河口-近海氮磷生物地球化学的贡献,使之成为一个全球农业区域研究案例。


洪华生勇担学科建设与社会责任1992年组建厦大环境科学研究中心,1995年创建厦大环境海洋学博士点,1996年组建海洋与环境学院,2004年组建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2003年起出任科技部“863”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福建示范区首席科学家,为提升我国省级区域海洋环境实时监测与信息应用水平作出贡献。


在推进国际交流,建立与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卓有成效,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会议,担任国际IGBP大型计划JGOFS科学委员会成员,积极推进我国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及与台港澳合作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